《藏藥人》內刊
標題:藏香文化(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被忽視了,這就是香文化。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僧道大師,無不以香為伴,對香推崇有加。香,物雖微而位貴,它是中華文化無形的脈搏,位于“香、花、燈、涂、果、茶、食、寶、珠、衣”十供之首。香,于僧表精進;凈戒之德。香之德,妙難思;供香之德,更乃不可思議。
藏藥香又稱藏香(藏語稱為“貝”)為西藏群眾敬神、拜佛的必備信物。它起源于我國青藏高原的神秘凈土——西藏,原料大多數取自生長在海拔5000米以上、天然無污染地區的藏草藥。藏香的制作經過了藏民族祖先上千年的實踐和檢驗,配制成分也是從對人體有益的藏草藥中提煉而出,可謂獨具匠心。
清朝年間就有藏域有三寶“紅花,藏香,毛氈好”的傳誦。在西藏人的心目中,焚香將會帶來潔凈和消除災難,隨著渺渺上升的桑煙,心中的祈禱也傳向了無限的天空。
藏傳佛教與藏族傳統文化之間有著深厚的聯系,二者密不可分,深入了解,便知師承文化對佛教發展的重要性。所謂師承文化既是口口相傳,熏香供養文化便是通過這種方式,歷經數代,保存下來并延續發揚。
往昔,釋迦牟尼佛(佛教的創始人,佛教教祖,世人尊稱他為“佛陀”)成就正等正知正覺四十九天后,由“梵天”(俗稱四面佛,是的創造之神,)、“帝釋”(為佛教的護法神,主要職責是保護佛陀、佛法和出家人)首次向“世尊”(佛陀的尊稱)求法,佛陀應各國君王、長老邀請,往復來往于天竺各國之間弘揚教法,利益有情。其間,所到之處的各國君主臣民傾其國力,精心布置佛陀沿途經過的道路及講經道場,廣行供養布施,人天皆大歡喜。由于天氣潮濕炎熱并時常有各種瘟病流行,各國君民依照當時最尊貴崇高的盛待及其隨行弟子,向其敬獻妙藥,以表達重法恭敬之心。妙藥,稱之為“都貝”,既是聚集當時各種珍貴香料,如(也就是檀香,分白、紅、紫檀)、、、(是由抹香鯨所吐之口沫輾轉漂流到海邊,經長期凝聚成塊而成,此為諸名貴香料之首,燃燒后氣味清透神渺,目前已天價難求)等,放置于眾寶物嵌飾之中點燃并由供養雙手執持緩緩圍繞圣眾,以表示供養迎請圣者同時兼備清凈、驅除瘟穢的作用。以后弟子們延續了當時的這些迎請禮儀,用以供養菩薩圣者(“三寶”就是佛寶、法寶、僧寶。)。
在佛陀親自宣講的五明學之一的《學經典》中,闡述記錄了許多供養妙功德及配方制作方法等內容,歷史上、藏傳和信徒都有用天然名貴藥物制香供佛的優秀傳統,歷史記載中更有先輩長期緊衣縮食卻不惜幾十兩黃金用以配置珍貴熏香藥料以無吝供養圣眾的真實范例。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香文化也隨風飄進了喜馬拉雅雪域高原。藏藥香不僅內涵了佛教的道義,養身的秘訣,能陶冶文雅的心境,更是散發著高尚的情操和尊貴的氣質。
下期將為您講述焚香緣起,請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