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藥人》內刊
標題:時光成就藏藥
藏醫藥是一門歷史悠久,具有完整理論體系和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傳統醫藥。千百年來,它廣泛吸收漢族醫學和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等民族醫藥學的精華,對某些疾病有獨特見解和療效,在中華民族醫學之林獨樹一幟。人類醫藥典籍標明:藏醫藥學與古印度醫藥學、古阿拉伯醫藥學、中醫藥學并列為世界四大民族醫藥學。
廣大勞動人民成就了藏藥,時光成就了藏藥,使其同其他民族醫學一樣,成為中華文化寶庫的有機組成部分,世界自然科學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萌芽
早在上千萬年前的遠古時代,在喜馬拉雅巍峨雪山環抱中的青藏高原這片神奇土地上,隨著高原人類生命活動的出現,疾病便隨之出現。為了生存,為了繁衍后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同大自然與各類疾病的斗爭中逐步認識并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原始醫療操作技能和部分動、植、礦物藥類的性能及其用于治療疾病的初期經驗。像世界人類早期文明與原始醫療技能的起源方式一樣,這就是青藏高原原始醫療技能的起源,也就是藏醫藥的起源。當然,由于當時高原文字的存在形式無從考證,所以,我們還不能嚴格地稱其為醫藥學。
奠基
公元7世紀、8世紀時,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赴藏和親,所帶去的《醫法大論》、《月王藥診》等醫藥典籍被譯成藏文。在法王赤松德贊時期,名醫宇妥寧瑪?云丹貢布赴藏區各地收集民間醫藥驗方加以研究,并迎請中醫及尼泊爾、印度醫生入藏,兼容并蓄各民族的優秀醫學文化,撰寫了舉世聞名的藏醫藥典籍《四部醫典》,標志著獨具特色的藏醫藥體系形成。
爭鳴
公元14世紀中葉到17世紀中葉是藏醫藥學的百家爭鳴時期,這一時期藏醫學中出現了許多不同學派爭鳴的局面。這些學派中以強巴學派和蘇喀巴學派的影響最大,由于強巴學派主要活動于拉薩西北高寒干燥地區,所以被稱為北派,北派的代表人物是南杰札桑;而蘇喀巴學派主要活動于拉薩東南地區,被稱為南派,南派的代表人物是年尼多杰。
藏醫各大學派的競相爭鳴活躍了醫藥學術思想,豐富了《四部醫典》的具體內容,也促進了藏醫藥學理論的充實和發展。
繁榮
藏醫藥學在17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繁榮主要體現在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方面。
19世紀,藏醫藥史揭開了新的一頁,13世達賴十分重視藏醫藥學的發展,下令恢復和加強以前建立的藥王山利眾院、重新印刷藏醫藥經典著作、出巨資修訂《四部醫典》。1897年委派強巴派(北派)名醫夏吾丹卻華旦和蘇喀派名醫羌青巴·強巴圖昂主持藥王山醫學院教學管理工作,培養出大量學員。
1835年,帝瑪·丹增彭所著藏藥經典《晶珠本草》問世。《晶珠本草》分上下兩部,共收載藥物2294種,除去重復部分,共收載藥物1220種。這部本草巨著內容豐富,分類科學,至今仍是研究藏藥的重要參考書。《晶珠本草》被譽為藏醫中的《本草綱目》,而其實際收錄的藥材比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還要多出423種。
藏醫藥學作為世界四大傳統醫學之一,幾千年來在不斷鞏固和完善青藏高原本土醫學理論與技能的基礎上,也廣泛汲取了祖國內地和周邊國家與民族的醫藥學精華,從而通過上千年的理論總結與臨床論證,總結發展成為具有鮮明特色、完整理論體系和豐富實用的臨床實踐技能的一門完善的醫藥學體系。
時光成就藏藥。藏醫藥學逐步成為了以獨特的“五大源”自然哲學理念為根本,以“三大基因學”及人體生理與心理學為醫學基礎理論,通過高度總結的因節氣、時運、飲食與行為不當產生各類疾病;以望、觸、聞診準確診斷疾病,依靠飲食、行為、藥物、外治療法及豐富的精神學知識全面醫治疾病為基本內容實施學術研究與臨床醫療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