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藥人》內刊
標題:華為任正非:以創新為核心競爭力為祖國百年科技振興而奮斗
--任正非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發言
【編者按】
2016年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在北京召開,華為總裁任正非代表華為作匯報發言,坦承:華為很迷茫!任正非說,因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于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任正非預判,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將演變成智能社會,深度和廣度還想象不到。若這個時期同時發生大規模雇傭“智能機器人”,有可能西方制造業重回低成本,產業將轉移回西方,那時,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我們都知道,阿里巴巴、百度、騰訊這些互聯網巨頭,背后其實是大量的外國資本,但華為不僅是一家百分之百的中國民營企業,還是一家沒有上市圈錢的公司,并已成為全球通信產業龍頭,16年預計營收超過4000億,科研經費預計超過500億。當前,全球已有超過20億人每天使用華為的設備通信,即使在4G技術領先的歐洲,華為也有過半的市占率。
當我們還在贊同阿里、百度、騰訊等巨頭做平臺的時候,而華為則一直都秉持“匠人精神”,穩扎穩打的做技術研發,做自己的產品。聚焦、創新與危機感是華為永遠的主題與理念。
【正文】
從科技的角度來看,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將演變成一個智能社會,其深度和廣度我們還想象不到。越是前途不確定,越需要創造,這也給千百萬家企業公司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公司如何去努力前進,面對困難重重,機會危險也重重,不進則退。如果不能扛起重大的社會責任,堅持創新,遲早會被顛覆。
一、大機會時代,一定要有戰略耐性
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走在基礎科學進步的大道上的。而且基礎科學的發展,是要耐得住寂寞的,板凳不僅僅要坐十年冷,有些人,一生寂寞。華為有八萬多研發人員,每年研發經費中,約20-30%用于研究和創新,70%用于產品開發。很早以前我們就將銷售收入的10%以上用于研發經費。未來幾年,每年的研發經費會逐步提升到100-200億美元。
華為這些年逐步將能力中心建立到戰略資源的聚集地區去。現在華為在世界建立了26個能力中心,逐年在增多,聚集了一批世界級的優秀科學家,他們全流程地引導著公司。這些能力中心自身也在不斷發展中。
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數學、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面對大流量、低延時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累積,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
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華為跟著人跑的“機會主義”高速度,會逐步慢下來,創立引導理論的責任已經到來。
華為過去是一個封閉的人才金字塔結構,我們已炸開金字塔尖,開放地吸取“宇宙”能量,加強與全世界科學家的對話與合作,支持同方向科學家的研究,積極地參加各種國際產業與標準組織,各種學術討論,多與能人喝喝咖啡,從思想的火花中,感知發展方向,有了巨大勢能的積累、釋放、才有厚積薄發。
內部對不確定性的研究、驗證,正實行多路徑、多梯級的進攻,密集彈藥,飽和攻擊,藍軍也要實體化。并且,不以成敗論英雄,從失敗中提取成功的因子,總結,肯定,表揚,使探索持續不斷。對未來的探索本來就沒有“失敗”這個名詞,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鼓舞人們不斷地獻身科學,不斷地探索,使“失敗”的人才、經驗繼續留在我們的隊伍里,我們會更成熟,我們要理解歪瓜裂棗,允許黑天鵝在我們的咖啡杯中飛起來。創新本來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我們也要敢于擁抱顛覆。雞蛋從外向內打破是煎蛋,從里面打破飛出來的是孔雀。現在的時代,科技進步太快,不確定性越來越多,我們也會從沉浸在產品開發的確定性工作中,加大對不確定性研究的投入,追趕時代的腳步。我們鼓勵我們幾十個能力中心的科學家、數萬專家與工程師加強交流,思想碰撞,一杯咖啡吸收別人的火花與能量,把戰略技術研討會變成一個“羅馬廣場”,一個開放的科技討論平臺,讓思想的火花燃成熊熊大火。公司要具有理想,就要具有在局部范圍內拋棄利益計算的精神。重大創新是很難規劃出來的。固守成規是最容易的選擇,但也會失去大的機會。
二、用最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
用什么樣的價值觀就能塑造什么樣的一代青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奮斗,創造價值是一代青年的責任與義務。
我們處在互聯網時代,青年的思想比較開放,活躍,自由。我們要引導和教育,也要允許一部分人快樂地度過平凡一生。
現在華為奮斗在一線的骨干,都是80后、90后,特別是在非洲,中東疫情、戰亂地區,阿富汗,也門,敘利亞……80后、90后是有希望的一代。近期我們在美國招聘優秀中國留學生(財務),全部都要求去非洲,去艱苦地區。華為的口號是“先學會管理世界,再學會管理公司”。
我們國家百年振興中國夢的基礎在教育,教育的基礎在老師。教育要瞄準未來。未來社會是一個智能社會,不是以一般勞動力為中心的社會,沒有文化不能駕馭。若這個時期時發生資本大規模雇傭“智能機器人”,兩極分化會更嚴重。這時,有可能西方制造業重回低成本,產業將轉移回西方,我們將空心化。即使我們實現生產、服務過程智能化,需要的也是高級技師、專家、現代農民……因此,我們要爭奪這個機會。就要大規模地培養人。
今天的孩子,就是二、三十年后沖鋒的博士、碩士、專家、技師、技工、現代農民……代表社會為人類去做出貢獻。因此,發展技術的唯一出路在教育 ,也只有教育。我們要更多關心農村老師與孩子。讓老師成為最光榮的職業,成為優秀青年的向往,用最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
這次能夠在大會上發言,對華為也是一次鼓勵和鞭策。我們將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重要講話和這次大會和精神,進一步加強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為祖國百年科技振興而不懈奮斗。